心理学两个因素下各有两个水平,为什么不能称为四水平设计

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是一个因子;多个自变量用于研究多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
当我们谈论双因素(2X2)设计时,我们必须研究两个自变量,而当我们谈论每个自变量的四因素设计时。
您不知道有多少个自变量。
你有多少个自变量?它可以是一个四步因子;或者它可能不使用双因素(2X2)设计。

关于实验心理学的问题:怎样选择和控制实验变量?急……谢谢!

自变量的控制:(1)操作上定义自变量(这个概念是Bridgeman提出的)。
操作性定义是指根据测量程序对心理现象进行定义;例如,疲劳被定义为执行某种类型的体力工作所花费的时间。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所谓自变量的水平,是指自变量的一个值(因素型实验中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以用3-5个水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至少需要5级)2)因变量受控因变量的类型和类型: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标准响应的正确性;指标主要是因变量的主观记录:(1)思维控制,目的是使主体做出反应;沿着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的维度发生。
教学语言可以控制受试者的反应,教学语言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内容明确、简单、规范。
(2)选择合适的因变量指标:合适的因变量指标必须具备:信度、效度;性别、敏感性(效度、客观性、量化)(3)避免范围限制:天花板效应和下限效应:指标反映的范围不够大,导致响应停留在指标的数量上。
桌子的顶部或底部;3)附加变量及其控制附加变量的定义:也称为控制变量,这些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对控制对象的反应有一定影响。
附加变量的处理方法:(1)消除法:将附加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2)恒定法:在实验过程中保持附加变量不变(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被试属性相同团体。
使用匹配法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测量所有被试的一些与实验高度相关的特征,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进行分组,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相等。
(4)随机化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每个治疗组的技术。
其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人口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被纳入治疗组,那么我们可以预期每个随机形成的治疗组的条件和机会均等。
(5)统计控制法:利用统计技术对附加变量进行后续控制的方法。
(6)补偿平衡法:ABBA法、拉丁法;(上述方法为实验者提供了控制附加变量的有力方法,但它们各有千秋,所有实验者必须分析实验的具体条件并适当使用。

一个自变量,四个水平的处理方法

对于连续变化的自变量,确定自变量的操纵水平涉及指定检查点的数量、间距和范围(完整范围)。
例如:疲劳对记忆的影响,自变量疲劳程度由个体从事某种体力活动时的1小时、2小时和3小时决定,共3个级别。
析因实验:这些是“定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是为了探索特定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
因子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应尽可能大,且各水平在全局水平上分布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