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Codd的介绍

EdgarFrankCodd(1923-2003)是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IBM研究员。
他被称为“关系数据库之父”,以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而闻名。
由于其杰出贡献,他于1981年获得了图灵奖。
1970年,Codd发表了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模型》的论文,其中首次提出了数据库的关系模型。
由于关系模型简单明了、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和反响,并迅速成为数据库市场的主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计算机制造商发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关系模型,并且当前数据库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关系模型的。

E.F.Codd生平

埃德加·F·科德(EdgarF.Codd),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泰德(Ted),因其非凡的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关系数据管理模型。
这一理论创造了现代企业数据处理的核心:关系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例如银行跟踪资本流动、零售商监控库存、人力资源管理员工账户、图书馆、医院和政府机构存储大量信息。
它们被世界各地几乎所有公司使用。
此类数据库的形成。
这创造了一个年收入130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

泰德·科德(TedCodd)1923年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
他在牛津大学学习数学和化学,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
战后,他作为一名数学程序员加入IBM,并帮助开发了第一台SSEC计算机,该计算机曾经占据两层楼。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获得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后,他转到IBM的圣何塞研究实验室,开始研究关系数据管理模型。

在Codd之前,数据库设计复杂且昂贵,并且主要依赖于分层和关系网络模型。
Codd的创新是将数据存储在简单的行和列表中,而不是分层结构中,使数据查询更加直观,无需深入了解数据结构。
他的里程碑式论文“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数据模型”于1970年发表,提出了创建关系数据库的12条原则。
虽然IBM最初没有采用它,但它为关系数据库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尽管出现了Oracle(LarryEllison等人根据Codd理论开发的)等IBM竞争对手,但Codd并没有停下来。
在IBM期间,他还与ChrisDate共同创立了一家咨询公司,并继续研究和发表有关数据处理、标准化和分析的文章。
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数据管理的历史。

扩展信息

E.F.CoddEdgarFrankCodd(1923-2003年)是密歇根大学博士和IBM研究员。
他被称为“父亲”。
关系数据库”,并因其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理论和实践的杰出贡献而于1981年获得图灵奖。
1970年,Codd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的关系模型”的论文,首次提出关系数据库模型。
由于关系模型简单明了且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基础,立即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反响,并迅速成为数据库市场的主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计算机制造商发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关系模型,并且大多数现代数据库研究都是基于关系模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