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分区备忘(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以及Linux硬盘分区工具parted介绍

硬盘的引导扇区,即MBR扇区,负责存储主引导记录(MBR),其中包含引导代码、分区表和签名值。
MBR分区表的限制是每个MBR最多只能注册4个“主分区”。
事实上,分区表只有64字节,每个分区占用16字节。
当需要更多分区时,可以通过将主分区细分为“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下创建“逻辑分区”来扩展分区表使用的空间。
在Linux环境下,parted工具是分区操作的常用工具,尤其是需要创建大容量分区时。
MBR2TB的限制使得GPT分区表成为首选。
GPT支持的分区容量比MBR大得多,而且分区数量没有上限,这使得大容量硬盘的管理更加灵活。
MBR和GPT的区别在于MBR的分区信息存储在MBR中,而GPT则使用GPT头来存储。
对于小于2TB的硬盘,fdisk等传统工具可以创建主分区,但当硬盘超过2TB时,就应该使用单独的分区。
在fdisk中,创建新分区时需要注意分区大小和文件系统格式。
对于大于2TB的分区,例如在DellR710服务器上创建4TB分区,必须使用parted在GPT分区表下进行操作,包括创建、命名、格式化和更新最新的系统配置。
parted提供了一组详细的命令,例如mkpart创建分区、mklabel创建分区表、resize调整分区大小等。
操作时应明确分区类型、文件系统类型和分区位置。
在进行分区操作时,请务必了解不同分区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命令的正确使用。

扩展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

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是硬盘管理中的重要概念,特别是对于使用DOS和FAT文件系统的用户来说。
在这些早期的操作系统中,分区的最大数量限制为24,对应于驱动器号C到Z。
但是,主引导记录(MBR)最多只能包含4个分区记录,这限制了分区的数量实际上是可以创建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FDISK分区命令,允许用户创建扩展分区,并在其中最多创建23个逻辑分区。
每个逻辑分区都有独立的盘符,作为独立的物理设备。
逻辑分区的信息存储在扩展分区中,而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信息则保留在硬盘的MBR中。
因此,无论硬盘有多少个分区,MBR都只会包含主分区(即引导分区)和扩展分区的信息。
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结合使硬盘分区管理更加灵活。
通过创建扩展分区,用户可以在有限数量的物理分区内根据需要创建更多的逻辑分区。
这样,即使硬盘容量很大,用户仍然可以轻松地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用途,例如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用户文件等。
这种分区结构不仅提高了硬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要自动调整空间。
在实际应用中,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使用并不复杂,但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操作知识。
用户首先需要使用FDISK等分区管理工具创建扩展分区,然后在扩展分区内创建逻辑分区。
用户在创建分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分区大小的设置,以保证每个分区能够分配合理的硬盘容量,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综上所述,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出现,大大扩展了硬盘使用的灵活性和效率。
通过规划和正确使用这两类分区,用户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硬盘资源,以满足不同的存储需求,同时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尽管Windows、Linux等现代操作系统已经采用了更先进的文件系统和分区管理方法,但对于仍在使用传统操作系统或进行系统级维护的人来说,理解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基本概念仍然很困难。

对于用户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