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MPP1.8.2安装后无法启动apache

这个问题很难解释。
我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我换了端口,重启机器等等,但最后只是卸载重装就OK了,所以我决定卸载重装。

危重患者评估之APACHEⅡ评分

1978年,在美国医疗保健金融管理局的资助下,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Knaus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评分的研究。
经过三年的努力和对2000个病例的研究,Knaus团队于1981年提出了APACHE原型(APACHEI)。
Knaus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去繁就简的方式改进了APACHEⅠ评分系统,使其进一步完善和实用化,于1985年推出了APACHEⅡ,可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定量评价。
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
·1.APACHEⅡ·APACHEⅡ由三部分组成:急性生理参数(APS)、慢性健康状况(CHS)和年龄。
APS要求在患者入住ICU后的最初24小时内检查并记录11项生理参数,并选择这些参数中最差的值进行评分。
各参数评分为0~4分(急性肾功能衰竭Cr评分)。
(加倍),各分数之和加上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分数(15减去实际GCS分数)即为急性生理状态分数(APS),最低分数为0分,最高分数为60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CHS)是指患者进入ICU前3-6个月内的健康状况。
,最低分0分,最高分5分;年龄最低分数为0分,最高分数为6分。
总分范围为0至71。
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
·1.1APS·APACHE的开发基于这样的假设:急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量化多个生理变量的异常程度来衡量。
为了发现和治疗危及生命的急性生理疾病,因此,经过筛选和删除,用12个指标来代表急性生理评分(APS)。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神经功能的指标。
因为肾功能丧失也是一个不良预后指标,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清肌酐权重升高,Cr评分加倍,如果无法进行血气分析,则使用静脉血碳酸氢盐HCO3浓度代替动脉血酸碱度;FiO2≥0.5时,仅记录(A-a)D2,FiO2<0>·1.2年龄和慢性健康问题·年龄和严重的慢性健康问题反映了生理储备的减少。
年龄是急性疾病死亡的一个有据可查的危险因素。
研究还发现,接受非手术和急诊手术的患者因既往器官衰竭而死亡的风险更高。
因系统功能障碍而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因择期手术入院的患者。
这些以前的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包括心血管系统:在休息或轻度活动时出现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如心悸、气短、水肿、肝肿大、肺部啰音等,或符合指南制定的指南。
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IV级标准。
呼吸系统:慢性限制性、阻塞性或血管性肺疾病患者活动严重受限,无法上楼梯或做家务,或有慢性缺氧、高碳酸血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肺动脉疾病高压(>5.33kPa)可能需要呼吸机支持。
肝脏:活检证实肝硬化,伴有门静脉高压,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肝昏迷病史。
肾脏:接受长期透析治疗。
免疫功能障碍: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化疗、放疗、长期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或近期使用过大剂量类固醇激素,或患有抗感染能力低下的白血病、淋巴瘤或艾滋病。
因此,未手术的严重慢性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患者或因急诊手术住院的患者可评分为5分,而因择期手术住院的患者只能评分为2分。
·2.APACHEⅡ的临床应用·APACHEⅡ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症。
主要用于:(1)根据病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2)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3)评估医疗情况。
措施是否有效;(四)医疗质量监测;(5)一个人在ICU住多久;(六)医疗费用控制;(7)有效控制组间可比性;(八)科学研究需要;(九)合理使用ICU资源的指南;(10)更好地预测预后;(11)个体和群体死亡风险做出预测;(12)根据病情分类并比较治疗效果;(13)帮助评估和评估不同医院ICU的医疗质量。
·2.1病情评估·研究发现,危重症患者实际需要的监测和治疗水平与APACHE-II评估密切相关,分数越高,需要更强的监测和治疗强度,而对于危重症患者,则需要更大强度的监测和治疗。
分数较低的成员,即所谓的“低风险监控录取”,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都不需要特殊监控。
·2.2疗效评价·动态危重症评分观察药物和医疗护理措施的疗效,可以提供清晰的定量数据,并采用不同的评分方法从任意角度进行评价。
1997年,巴里等人。
一项联合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甲硝唑预防和治疗腹腔内感染的研究报道,该疗法的临床效果与APACHEII评分显着相关。
APACHEII评分高表明预防腹部感染的失败率高。
·2.3评估与ICU入院时间·多项研究表明,危重病评分与ICU(或特殊护理)入院时间和住院时间显着相关。
MODS的早期诊断和每日MODS评分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预防和控制器官功能障碍的发展,对于减少住院时间非常重要。
对于重症患者,无论是死亡还是活着,MODS的发生强烈预示着ICU住院时间的增加。
其他研究也表明,住院时间与危重病评分有关。
·2.4预测预后·许多研究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疾病的预后和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
有些并发症的发生是疾病本身发展的一部分,但有些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很多是由于操作者工作中的粗心或失误造成的。
因此,动态疾病评估可以促进并发症(如ARDS、DIC、MODS)的预防,早期发现并发症的前兆或早期并发症,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展。
·参考文献·[1]郎耀雄,杨云,王欣。
APACHEII评分对机械通气患者相关指标及预后的评估分析[J].中国医院感染杂志,2019,29(09):1315-1318.[2]KnausWA,DraperEA,WagnerDP,ZimmermanJE.APACHEII:aseverityofdiseaseclassificationsystem.CritCareMed.1985;13(10):818-829.[3]GodinjakA,伊格尔icaA,RamaA,等人。
SAPSII和APACHEII评分系统对医疗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结果的预测价值。
ActaMedAcad.2016;45(2):97-103.doi:10.5644/ama2006-124.165[4]MorenoRP,NassarAPJr.IsAPACHEIIausefultoolforclinicalr研究?.OAPACHEIIéumaferramentaútilparapesquisaclínica?.RevBrasTerIntensiva.2017;29(3):264-267.doi:10.5935/0103-507X.20170046[5]KnausWA,WagnerDP,DraperEA,etal.TheAPACHEIIIprognosticsystem.Riskpredictionofhospitalmortality危重症住院成人.Chest.1991;100(6):1619-1636.doi:10.1378/chest.100.6.1619[6]ChenYC,LinMC,LinYC,ChangHW,HuangCC,TsaiYH.ICU出院APACHEII评分有助于预测ICU后死亡.ChangGungMedJ.2007;30(2):142-150.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指南

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1临床诊断

急性胰腺炎常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
两个都。
腹部体征包括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腹部可有包块,腰部、胁腹偶见皮下瘀斑征(Grey-Turner征)和脐周皮下瘀斑征(Cullen征)。
可能并发一种或多种器官功能障碍,也可能伴有严重的代谢功能障碍,包括低钙血症,血钙低于1.87mmol/L(7.5mg/dl)。
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最有效的方法,B超和腹部穿刺有助于诊断。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APACHEII评分为8或更高。
BalthazarCT分级系统处于II级或更高级别。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尽管在发病72小时内进行了充分的液体复苏,但仍持续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则被认为患有暴发性急性胰腺炎。

2严重程度

无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急性胰腺炎为Ⅰ级,有器官功能障碍的为Ⅱ级。
72小时内得到充分治疗的II型重症急性胰腺炎,尽管进行液体复苏但仍出现器官功能障碍,被归类为暴发性急性胰腺炎


3病程的阶段划分

整个病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但并非所有患者的病程都为三个阶段。
有的只有第一级有两个级,有的有三个级。

3.1急性反应期:从发病到大约10个月。
两周内常出现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脑病等重大并发症。

3.2全身感染期:约。
2周至2个月,以全身细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晚期)或双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

3.3感染残留期:2~3个月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营养不良,存在腹膜后或腹腔内残留空洞,常引流不畅,鼻窦愈合时间延长,为胃肠道感染。
瘘管。

4.局部并发症

4.1急性积液:发生于胰腺炎病程早期,位于胰腺内或胰腺周围,无积液缠绕于囊壁。
通常通过影像学发现。
影像学显示急性积液,无清晰的囊肿壁包裹。
大多数急性积液会自行吸收,但少数可能发展成急性假性囊肿或胰腺脓肿。

4.2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指胰腺实质弥漫性或局灶性坏死,并伴有胰周脂肪坏死。
胰腺坏死根据是否感染分为感染性胰腺坏死和无菌性胰腺坏死。
增强CT是目前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
静脉注射增强剂后,坏死区增强密度不超过50Hu(正常区增强50-150Hu)。

4.3包膜坏死感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无力、胃肠道功能障碍、分解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常无腹膜刺激症状,有时可触及上腹部或腰、胁部。
有些病例的症状和体征很微妙,CT扫描主要显示胰腺或胰周包膜低密度病变。

4.4急性胰腺假性囊肿:是指急性胰腺炎后形成的胰液堆积,包裹在纤维组织或肉芽囊肿壁内。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假性囊肿少数可通过触诊发现,大部分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囊壁清晰。

4.5胰腺脓肿:急性胰腺炎时出现的胰腺周围脓液的包裹性积聚,很少或不含胰腺坏死组织。
感染体征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发生于重症胰腺炎后期,常在发病后4周或4周后发生。
脓液的存在、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以及胰腺中很少或没有坏死组织是其与感染性坏死的区别特征。
胰腺脓肿最常由继发于局灶性坏死和渗出液体的感染引起。

5治疗

5.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治疗方案

5.1.1急性反应期的治疗

<.p>5.1.1.1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胆源性急性胰腺炎:首先应鉴别是否存在胆道梗阻,有胆道梗阻者应及时解除。
您可以选择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进行0ddi括约肌切开术取出结石和鼻胆管引流,或者进行剖腹手术,包括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探查以确定胆总管下端是否有阻塞,必要时添加。
膜性胰腺区域的引流。
如果没有胆道梗阻,先进行非手术治疗,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治疗。
胆道疾病的病因有时非常复杂,必须通过密切的临床观察、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胆道梗阻。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反应而怀疑胆道梗阻的患者,可以进行ERCP以明确胆道梗阻的情况。
胆道的原因。
,可同时插入引流管。

(2)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近年来明显增多,因此去医院时一定要询问是否有高脂血症、脂肪肝、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
在使用可升高血脂的药物时,要注意血浆是否已变质,早期监测血脂应限制脂肪乳的使用,避免使用可能升高血脂的药物。
三酰甘油11.3mmol/L易患急性胰腺炎,必须短时间内降至5.65-6.8mmol/L以下。
药物方面,可以使用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和胰岛素,主要是增加脂肪酶的活性,加速乳糜微粒的分解。
快速降脂技术包括血脂吸附和血浆置换。

(3)其他原因:其他可以去除的原因也应该去除,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降钙治疗或切除甲状旁腺。
对于目前病因尚无治疗方法的,如酒精相关原因,以及病因不明者,应根据疾病的阶段选择治疗方法,并进行临床观察,看看是否有隐性的情况。
原因。

5.1.1.2非手术治疗

(1)抗休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监测治疗在复苏方面,由于胰腺大量出血和腹膜后渗漏,造成血容量和血液浓缩的损失,并且由于毛细血管渗漏的存在,必须以CVP或PWCP检测作为指导进行扩容时,应注意晶体与胶体的比例,以减少液体。
空间中的存储。

(2)胰腺休息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抑酶治疗。

(3)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主要针对肠源性革兰阴性杆菌易位,应选用能透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甲硝唑等。

(4)镇静、解痉、止痛治疗。

(5)中药生大黄15克,滴入胃或直肠内,每日两次。
中药皮泥泥外敷整个腹部,每次500克,每日两次。

(6)预防真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

(七)营养支持肠道功能恢复前,纠正内环境紊乱后,可根据需要采用肠外营养。
肠道功能恢复后,可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管输液法需要根据肠道功能状态选择合适的配方、浓度和速率。

5.1.1.3早期识别暴发性急性胰腺炎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同时应密切监测早期充分液体复苏、常规非手术治疗和去除病因的治疗。
观察器官功能的变化,如果器官功能障碍加重,可及时诊断为暴发性急性胰腺炎。
必须创造条件争取早期手术引流,手术方法应尽可能简单来克服。
困难。

腹内压(IAP)升高一般情况下,当IAP≥25cmHz0时,会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该综合征常是暴发性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死亡原因之一。
测量腹内压的一种相对简单实用的方法是经导管膀胱测压法。
患者仰卧,以耻骨联合为零点,排空膀胱后,向膀胱内滴入生理盐水100ml。
测量平衡时水柱的高度为IAP。
ACS的治疗原则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腹内压,包括腹腔内引流、腹膜后引流和肠道减压等。

5.1.1.4治疗期间出现坏死、感染的患者应转手术治疗,可在CT引导下进行扫描。
细针穿刺活检(FNA)用于判断胰腺坏死和胰外侵犯是否存在感染。
临床体温≥38℃,白细胞≥20×109/L,腹膜刺激征面积≥2象限,或CT上出现气泡征,或细针穿刺涂片发现细菌即可诊断坏死性感染。
凡是确诊感染并已接受常规非手术治疗,但超过24小时病情未见好转的,如果患者之前的非手术治疗不够合理和广泛,应立即转入手术治疗。
应加强治疗24小时,病情持续恶化者应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清除胰腺感染坏死组织及小网膜腔引流冲洗,若胰外后腹膜腔受侵,则应行相应腹膜后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或经腰侧腹膜后引流。
对于胆道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胆总管引流。
如果坏死和感染范围广泛且感染严重,则需行胃造口术和需空肠喂养造瘘。
如有必要,将伤口部分打开。

5.1.2全身感染期的治疗

5.1.2.1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能透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他啶或亚胺培南等。

5.1.2.2利用动态CT监测结合临床体征识别感染灶位置,对感染灶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5.1.2.3警惕深部真菌感染,根据菌种使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

5.1.2.4注意是否存在导管相关感染。

5.1.2.5继续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维持脏器功能和内环境稳定。

5.1.2.6营养支持:胃肠功能恢复前,胃排空恢复、腹胀减轻后立即采用肠外营养,停止胃肠减压,逐渐开始肠内营养。

5.1.3残余腹膜后感染期的治疗

5.1.3.1通过血管造影明确感染残余腔的位置、范围及邻近关系,注意有无胰瘘、胆瘘和胃肠道瘘的存在。

5.1.3.2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加强肠内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况。

5.1.3.3及时对残腔进行扩张引流,并对消化道内的各种瘘管进行相应处理。

5.2局部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5.2.1急性积液

多会自行吸收,无需手术或穿刺。
可以采用中药外敷。

5.2.2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

坏死感染,经过24小时强化治疗和观察,反应较差,一般病情持续恶化时,需手术治疗坏死组织清创加局部冲洗引流治疗无菌性坏死,无临床症状。

5.2.3急性胰腺假性囊肿

囊肿小于6厘米,无症状,无需治疗,随访观察,如有症状或增大,可先行经皮引流。
发生继发感染,需要外引流。
如果囊肿大于6厘米,且B超、CT、MRI检查确认确实无感染坏死组织肿块,可进行经皮引流。
如果三个月后囊肿仍未吸收,术前可进行FRCP检查,明确假性囊肿与主胰管的关系。

5.2.4胰腺脓肿

临床及CT证实胰腺内及胰外侵犯区域确实有脓肿形成,应立即手术引流。

5.2.5肠肠瘘

十二指肠或空肠瘘可用持续双腔低压负压引流,可自愈。
对于绞痛瘘,应行近端造瘘,减少胰周病灶的感染,并行结肠造口以待后期恢复。

卫计委医疗质控指标

国家卫计委的医疗质量管理指标有哪些?质量控制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我国医疗服务的规范化、规范化、同质化。
请仔细阅读并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控制指标。

1.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住院率及重症监护病房病床日入院率

定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住院率是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的比例单位占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同期入院的患者人数。

重症监护室患者住院天数是指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与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的比值。
同一时期的医院。

同一患者在同一住院期间多次转入重症监护室,记为“多次”。

含义:反映所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的比例和住院情况。

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15以上(入住ICU后24小时内)

定义:患者入住ICU后24小时内的比率入院时APACHEII评分≥15的患者人数代表同期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总数。

含义:反映入住ICU的患者的重要性。

注:在有自动信息采集的医院,可直接提取APACHEII评分,按照<10>25分分析进行分层。
推荐。

三、感染性休克3小时集束治疗(束)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3小时集束治疗(束)是指确诊后3小时。
感染性休克完成范围: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进行血培养。
如果低血压或乳酸≥4mmol/L,则给予30ml/kg晶体进行定向复苏。

感染性休克3小时捆绑治疗完成率是指因感染性休克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完成感染性休克3小时捆绑治疗的比例。
同期入住重症监护室并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总数。

重症监护室入住期间发生的感染性休克新病例被排除在外。

含义:体现感染性休克救治、诊断、治疗能力的标准化程度。

四.感染性休克6小时捆绑治疗(Bundle)完成率

定义:感染性休克6小时捆绑治疗(Bundle)完成率是指3个疗程的完成率。
-h感染性休克的捆绑治疗(捆绑)标准。
此外,低血压会对针对性复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立即给予血管收缩剂。
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或乳酸水平大于4mmol/L应立即测量CVP和ScvO2。
如果初始乳酸高于正常值,则应重复测量乳酸水平。

感染性休克治疗6小时捆绑(bundle)完成率是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并诊断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完成6小时捆绑治疗的比例。
同期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并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总数。

重症监护室入住期间发生的感染性休克新病例被排除在外。

含义:体现感染性休克救治、诊断、治疗能力的标准化程度。

5.抗菌治疗前重症监护病房致病性检测标本提交率

定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必须提交致病性检测标本进行检测使用抗菌剂前必须提交。
病例数相对于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总数这是一个比例。

致病性检测样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物以及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测。

意义:反映了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标准化。

6.重症监护病房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率

定义: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的患者占总人数的比例同一时期内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住院。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机械预防(肢体加压泵、梯度压力袜等)、下腔静脉过滤器。

意义:反映了ICU患者DVT的预防。
七.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估计死亡率

定义: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APACHEII评分)预测的死亡率。
患者死亡风险(R)公式:In(R/1-R)=-3.517+(APACHEⅡ评分×0.146)+0.603(仅限急诊手术后患者)+患者人数入住ICU患者主要疾病评分(国际根据标准)。

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预期死亡率是指该期间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的预期死亡率占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同一时期。

意义:反映入住ICU的患者的重要性,用于计算患者的标准化发病率。
指数。

8.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标准化死亡率

定义: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调整的死亡率,即重症监护病房的实际死亡率和预期死亡率这是同期单位患者的比例。

重症监护病房实际病死率是指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的患者人数(包括因不可逆病情自愿出院的患者)占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相关期间内的单位。
但入院时已脑死亡的患者以及因器官捐献而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除外。

含义:反映重症监护病房的整体诊疗水平。

9.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气管插管和拔管率

定义:非计划气管插管和拔管例数与同期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气管插管和拔管的患者总数的比例。

含义:反映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和治疗的整体水平。

10、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后48小时内再插管率占插管和拔管总数的比例。

排除意外气管插管和拔管后重新插管。

含义:反映识别ICU患者拔管迹象的能力。

11.非计划ICU转院率

定义:非计划ICU转院是指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和术后转院期间或期间没有提前预警或没有ICU规划的非计划ICU转院。
这意味着手术后。
决定转入重症监护室。

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数是指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占同期所有转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的比例。

对于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的原因应分层分析(缺乏疾病进展预警、麻醉因素、手术因素等)。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结局指标之一。

12.重症监护室出院后48小时内返回率

定义:重症监护室出院后48小时内返回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人数是:同期从重症监护病房出院的患者总数的百分比。

含义:能够识别从ICU转移ICU患者的适应症。
反映。

13.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

定义:同期ICU患者发生VAP病例占有创机械通气总天数的比例。

单位:例/机械通气千天。

含义:反映ICU感染控制、有创机械通气和管理能力。

14.重症监护室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

定义:CRBSI发生率与留置总天数的比值同期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血管内导管。

单位:1,000例/导管。

含义:反映ICU感染控制、血管内导管放置和管理能力。

15.IC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发生率

定义:ICU患者住院期间CAUTI病例占留置导尿管总天数的比例同一时期。

单位:例/千天。

含义:反映ICU感染控制、导尿管放置和管理能力。

注:这些重症监护质量护理指标适用于所有重症监护病房,包括PICU、EICU、CCU等。

4月13日,国家卫计委网站发布麻醉学、重症医学、急诊、临床检验、病理、医院感染等6个专业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这是首次以专家方式系统公开医疗质量管理指标,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工具。

质量控制指标的内容描述,包括指标定义、计算公式和含义。

这些指标数据可以反映特定医学专业的结构质量、链接质量和最终质量。

以麻醉专业为例,本次共提出17项医疗质量管理指标。

其中包括各种麻醉方式的比例,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护理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为了方便手术,该指数还对麻醉方法提供了五种具体分类。

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是反映麻醉计划和管理水平的重要过程指标。

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脏骤停率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局指标之一。

“此次发布的质量管理指标可操作性很强,无论哪个级别的医疗机构,使用这套……都是评估和管理自身医疗质量水平的工具。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局、医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指标分解了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醒医疗机构重视医疗质量的过程管理。

医院需要收集和分析医院内部特定领域和环节的问题。
发现并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改进。

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消除地区间、医疗机构间医疗质量的差距。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收集分析指标应用后产生的数据。
有助于横向比较各地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质量,同时发现本地区普遍存在的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据称,国家还可以通过质量控制指标对地区、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质量进行横向比较和分类指导,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提升。

医疗质量管理该指标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

下一步,国家卫计委将制定更多临床专业质量管理指标。
同时,加强指标应用、信息收集和反馈,通过指标应用实现持续改进,了解国家医疗质量的基本水平,建立适合我国的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此外,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机构运行数据实时保障的信息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