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技术与应用目录

数据库:原理、技术和应用目录简介第1部分数据库原理第1章数据库系统基础第2章关系数据库第3章关系数据库设计原理与方法第4章关系数据库设计实例第2部分SQLServer数据库技术第5章数据库与数据库表管理第六章数据检索第七章T-SQL编程第八章SQLServer数据安全管理第九章SQLServer高级技术与查询优化第三章数据库应用第十章MIS开发《数据库应用:原理、技术与应用》系统地介绍了数据库的各个方面。
从基本数据库系统概念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和操作、数据库设计原理和方法、关系数据库设计实例、SQLServer数据库技术、数据检索技术、T-SQL编程、数据安全管理、以及先进的技术和查询优化。
最后,本书深入讨论了数据库在MIS(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包括常用的MIS用户定义函数、数据处理技术以及会计系统中常用的销售和营销中的数据挖掘技术。
系统。
数据库原理和技术对于确保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和高效检索非常重要。
本书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数据库知识,并为读者提供实际应用。
目的是帮助更好地利用数据库技术。
参考:第297页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实际上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结构,分为类型和值,如整数、实数、字符等。
数据值给出符合构造型的值,例如整数值15。
数据库:具有统一结构并存储在统一存储介质上的一组数据。
它是多个应用程序数据的集成,可以被各个应用程序共享。
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按照数据提供的数据模型进行存储,具有集成、共享的特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作、数据维护、控制和保护以及数据服务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1)数据模式的定义:即数据库的数据框架的构建。
(2)数据访问的物理构建:为物理访问和数据模式构建提供高效的访问方法和手段;))数据操作:为用户提供数据库数据的便捷,如查询、插入、修改、删除等,以及简单的算术、统计操作;(4)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定义和检查(5)数据库并发控制和故障恢复;:如复制、转移、重组、性能监控、分析等。
为了完成上述六大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以下数据语言:(1)数据定义语言:负责定义数据模式,构造对数据的物理访问。
(2)数据操作语言:负责;用于数据操作,如查询、增删改查等。
 ;(3)数据控制语言:负责定义和检查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并发控制、错误恢复等。
数据语言根据其使用方式有两种结构形式:交互式命令语言(也称为独立或自包含语言)宿主语言(通常可以集成到宿主语言中)。
数据库管理员:负责规划、设计、维护、监控等的职业经理人。
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员(人员)、硬件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形式(软件)五部分组成的运行实体。
数据库应用系统:由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和应用接口组成。
文件系统阶段:提供简单的数据共享和管理功能,但无法提供完整、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共享功能。
分层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系统阶段:为数据统一和共享提供有力支持。
关系数据库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数据集成、数据高共享、低冗余、数据独立(物理独立、逻辑独立)、数据统一管控。
数据库系统的三层图:(1)概念图:描述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所有用户公共数据的视图;(2)外部模式:也称为子模式和用户模式;这是用户数据视图,也就是用户看到的数据模型;(3)内部模型:也称为物理模型,它给出了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和物理访问方法。
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射:(1)从概念到内部模式的映射;(2)从外部图式到概念图式的映射;4.2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概念:是数据特征的抽象。
它从抽象层面描述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行为和约束,为信息表和数据库系统操作提供抽象框架。

描述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
E-R模型的基本概念是(1)实体:现实世界中的事物;(2)属性:事物的特征(3)联系: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实体集关系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关系。
E-R模型的三个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关系:实体是概念世界中的基本单位,属性有属性域,每个实体可以取属性域中的值。
实体的所有属性值称为元组。
E-R模型的图形表示:(1)实体集表示;(2)属性表法;(3)联系代表;层次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树结构,它具有以下特点:(1)每棵树都有一个且仅有一个无父节点,称为根;(2)树中除根节点外的所有节点都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父节点。
从图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模型是一个无向图,没有任何限制。
关系模型用一个二维表来表示,称为表,由表框架和表元组组成。
二维数组是一种关系。
在二维表中,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最小属性称为键(key)或代码(code)。
从所有候选键中选择一个键作为用户使用的键,称为主键。
如果表A的某个属性是表B的键,则该属性集合称为A的外键或外键。
关系中的数据约束:(1)实体完整性约束:A的主键中的属性值约束关系不能为零(2)参照完整性约束:是关系之间的基本约束;(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反映了特定应用中数据的语义要求。
4.3关系代数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特征之一是它基于数据理论。
有很多数据理论可以表示关系模型的数据操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关系代数和关系微积分。
关系模型的基本操作:(1)插入(2)删除(3)修改(4)查询(包括投影、选择和笛卡尔积操作)4.4数据库设计与管理数据库设计数据是数据应用的核心。
数据库设计有两种方法:(1)面向数据:注重信息需求,兼顾处理需求(2)面向过程:注重处理需求,兼顾处理需求;数据库生命周期: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运营阶段和后续修改阶段。
需求分析中常用的有结构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
结构化分析(SA)方法自上而下、逐层分析系统。
使用数据流程图来表达数据和处理之间的关系。
对于数据库设计来说,数据字典是详细数据收集和分析所获得的主要输出。
数据字典是不同类型数据描述的集合,包括5个部分: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可以是数据元素或数据结构)、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
概念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分析数据固有的语义关系。
设计方法有两种(1)集中式模型设计方法(适用于小型或简单的单位或部门);(2)视图集成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E-R模型与视图集成。
设计视图一般有三种设计顺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倒置。
集成视图时存在多种冲突:名称冲突、概念冲突、域冲突和约束冲突。
关系视图设计:关系视图设计也称为外部模式设计。
关系视图的主要功能:(1)提供数据的逻辑独立性;(2)能够适应用户不同的数据需求;(三)具有一定的数据隐私功能;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数据内部物理结构,选择合理的访问路径,以提高数据库访问速度,有效利用空间存储。
一般来说,RDBMS中留给用户参与物理设计的内容通常包括索引设计、集成集群设计和分区设计。
数据库管理内容:(1)数据库建立;(2)数据库调整;(3)数据库重组;(5)数据库崩溃恢复;